《周易》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奇书,中国有没有《周易》,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周易》的意义和作用是其他著作和文献都不可替代的。
其一,我们今天学习《周易》周易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运用《周易》提供的象数演绎的方法,和历史上发展出来的《周易》哲学智慧,能帮助我们丰富思维,开阔视野,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运用中国智慧。
《周易》虽然用卦象来展示意蕴,勾勒出千变万化的情状,由于词句古奥、呈现出不连贯的片断性,存在大量没有得到共识的解说,几乎一半卦爻辞都存在争议,但是这些并不影响《周易》的应用,甚至更加显示了《周易》的丰富性、多义性、生命力、以及潜力,冯友兰先生称之为“宇宙代数学”,名符其实。学习了这个代数学,对锻炼思维,提高决策和观察能力,仍然有独特的价值。
《周易》并不是神秘、奇幻和高不可攀之作。《周易》不同凡响之处,就是如何想出来用八卦能够代表万事万物,又怎么能想出来用八卦排列组合出来的六十四卦,来发掘出来各种事物的变化道理。学习了《周易》解说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条例”,《周易》就不再神秘和遥不可及了。学习《周易》,不敢说通,但一定有得。一旦会用,它就像随身顾问和导师,引导我们观象、取辞、联想、比拟,开启自己的思考之门。只要认真下点学习的功夫,都可以得到这样的感受。
《周易》所揭示的原理,“百姓日用而不知”,一旦为百姓认识了,百姓就可以循着《周易》所揭示的天道、地道、人道,生活得更有目的性、更有意义、更有把握。
其二,从《周易》学习中国文化,是掌握中国文化及其特征的捷径和钥匙。
《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中心地位,其中包含了影响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智慧、精神特征,如阴阳互易、因时通变的辩证法思维,尚刚进取、重视变革、忧患处世、贵和尚中、德法结合等社会精神理念,整体直观的系统思考、取象比类、融通时空、重视直觉、天人合一的哲学方法,从偶然性取得卦象模拟事物的情状的占卜形式周易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都是中华文化的独特的精神财富,渗透在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定意义上说,《周易》就是中华文化的纲领。
围绕着《周易》,演化出一个易学体系,影响了各类学术和学科门类,深入中国人的心理、思维、生活,只有理解《周易》及其影响,才能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和基本现象。《周易》既综合各家众长,又没有诸子著作那样的偏颇和门户之见,比较符合现实生活的经验,到底是经过千年磨合之作,不负中华第一书的盛名,它为准确理解中华文化提供了基本参考。
其三、学习《周易》是贯通中西文化和知识体系的必要前提和条件。
现在我们的主流知识体系来自西方。知识没有国别,但是西方的知识体系事实上不是完美和唯一正确的、唯一带来价值的知识体系。未来的知识体系,必然会融汇各个知识体系的精华,兼容多元文化因素,既体现比较清晰的条理关系和共识,又具有容纳多元共生共存的开放体系。
未来的中华文化,必然是西学为主,融汇中国传统知识中有价值成分的兼容多样化知识和方法的开放性体系。中外文化要兼容和联系,就不能避免对比和互相质疑。《周易》本来是卜筮之书,同时也是哲理之书,这种双重特点,也是《周易》的重要价值。《周易》思维、《周易》哲学、《周易》方法,对西方哲学和当代中国哲学都是文化比较的基本参照。没有对《周易》的理解和现代价值的研究,就不可能在中西文化间融会贯通,游刃有余。
近代有一批国学大师,恰恰是具有西方学习背景,有学贯中西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对《周易》等文化典籍做过深入研究和学说贡献的专家。这启示我们,学习《周易》和国学不能隔离于现代西方知识体系之外,现代化知识要在中国落地,也不能忽视对中国基本典籍的研究和理解、尊重。
面对现代化的时代,西学为主的学术和思想体系,我们的文化成果,从传统文化得到的认识,必然要经受西学的质问和考验。我们用西学改进和考验我们的文化中有价值的部分,这是中西知识体系结合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种质疑反过来补充西学不足和尚不发达的部分,帮助我们应对实践中的问题,特别是运用中国智慧解决中国问题。既要防止固守家法,排斥西学,影响现代化的充分发育,和现代教育和科学思维的发展,也要防止放弃一切传统文化,把西学作为唯一的经验来源和科学方法的偏颇。
把《周易》称作宇宙代数学的冯友兰先生,临终遗言:“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哲学。”这位典型的学贯中西的现代国学大师的话,是不是可以让我们对以上几点看法多一些思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