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64卦,是由384爻组成的。
爻,是组成卦的最基本符号单位。
那么,这个“爻”字是什么意思呢?
一、“爻”是“二五天地之数”
我们今日所见之爻,有“一”和“――”两种,前者为阳爻,也称“九”;后者为阴爻,也称“六”。
用“九”和“六”这两个数字来称呼爻,说明“爻”原本与数字有关。近几十年来出土的甲骨简帛中,发现了大量由六个数字叠加成一组的图案周易八个基础卦,因为其数字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与易卦相似,因此也被称为“数字卦”,这也充分表明易卦的卦爻符号也曾经以数字的形式存在。
数字卦
《说文》在解释“爻”字的时候也把它看成了数字:“乂,古文五,二五天地之数。”解释可谓简单明了:组成“爻”的两个“乂”就是两个“五”字,所以“爻”就是“二五”。
古文爻
“二五”为什么叫“天地之数”呢?这个典故出自《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系辞》把从一到十这十个数字,分成了“天数五”和“地数五”,其中一、三、五、七、九这五个奇数称为“天数”,二、四、六、八、十这五个偶数称为“地数”。这十个数字的总和是五十五,恰好也含有两个五字。
所以“爻”的字形中的“二五”,实际上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天数五”和“地数五”;二是表示天地之数五十五。
二、爻就是“交”
《说文》说:“爻,交也”。甲骨文的“爻”字构造本身就已经反映出了阴阳相交的理念:爻由两个乂(五)组成,表示五个天数(奇数为阳)和五个地数(偶数为阴)的组合,如果只有天数五或者地数五,就会导致“阳无耦,阴无配,未得相成”,必须要凑齐二五之数,才能使阴阳各得其偶,所谓“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就是“交”。
《说文》里对“五”字的解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爻”字所包含的阴阳交错之意:“五,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也就是说,“五”字的上下两横象征着天地,而中间的那个“乂”则象征着“阴阳在天地间交午”。
古文五,X形表示相交,上下两横表示天
马王堆帛书中,“爻”亦作殽。二字互通。《说文》曰:“殽,相杂错也”,这也是取其交错之意。
三、“爻”就是“象”
爻又有“象”之意。《集韵》说“爻,象也”。《说文》则曰:“效,象也”。“爻”与“效” 字本通,所以爻就有象之意。《正韵》曰:“爻法之谓坤”,这句话在《系辞》中写作“效法之谓坤”,《系辞》也说:“爻也者。效此者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
“爻”是数字,而“象”则是符号。数字是如何转化成我们今天所见的卦象符号呢?还是要从那十个天地之数中寻找答案。
郑玄对《系辞》中这一段有关天地之数的解释是:“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耦,阴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这段话实际上就是对“河图”的文字描述:河图中,十个数字被分成了天地两组,每组五位,分别与五行(水火木金土)和五方(北南东西中)相搭配。
河图,黑白点数量表示数字
有人会问,数字配五行这种东西,不是到战国才出现的吗?实际上早在武王灭商之后,箕子为武王所述的《洪范》中就已经将五行与数字匹配了:“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从一到五的数字与河图上五行的排列顺序一丝不差。《说文》中更是直接说:“五,五行也”。
把两个五字组成的“爻”字与五行相配,完全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之事。事实上,原始的五行就是指东南西北中这五个方位:“行”的古文为空心的“十”字形周易八个基础卦,表示东南西北,交叉之处即中央。而“五”字古文中的“X”形则是旋转了45度的“行”字。表示东南西北四方,其交错之处即中央。
古文行字
当数字与五行(水火木金土、东南西北中)搭配起来之后,数字就不再是单纯的抽象数字,而有了具体的象征事物。这也就是“爻”字兼具“数”和“象”两重含义的原因。清华简《筮法》中,我们就已经可以看到记载有各个数字所代表的象。前文说过,清华简《筮法》应该属于《归藏》系统,其源头可上溯至商代,因此这种数与象之间的相互转化很可能在商代以前便已经完成了。
四、“爻”就是“教”
《说文》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爻”与“效” 字本通,故亦与“教”字通。“教”和“学”的古文相同,字形中都有一个“爻”字。可知“教”、“学”、“爻”三字互通。马王堆帛书云“教训以论语”,今本系辞则作“爻彖以情言”,正是“教”与“爻”互通之证。
学字中的爻
教字中的爻
“爻”字有教学之意,但所教和所学的都不是一般的知识。《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可见古人所教的是天人之道,所修的是性命之学。《性自命出》就说:“夫教,使民生德于中者也”。教的目的在于使人“中”,而这个“中”就是天命。( “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左传 成公十八年》)妙的是,组成“爻”字的两个“五”,在五行中恰好正是代表五方之“中”的数字!
那么,“教”如何可以使人“生德于中”呢?靠的就是“效”。因为教的意思就是“上所施,下所效”。天在上,地在下,天命所施,地教所效也。故《礼运》云:“礼必本于天,殽于地”,疏曰:“殽,效也。”天命可以通过效(殽)来获得,因此《礼运》又说:“夫政必本于天,殽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谓殽地,降于祖庙之谓(殽)仁义,降于山川之谓(殽)兴作,降于五礼之谓(殽)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妙的是,“爻”字中的两个五字也是呈上下排列,如果说上面的“五”象征着上天所施之“中”,下面的“五”则是地下的君子所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