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宁波地处浙东宁绍平原的祠堂建筑及伦理体系

摘要: 浙东宁波地区的传统民居,与江南苏、皖民居在不少方面有共同之处,如传统聚落深受风水观念影响,建筑多两层合院,粉墙黛瓦,天井较小,厅堂用材粗壮,注重装饰,从大门门楼到室内隔扇漏窗,从梁架节点到基础勾栏,无不精雕细凿,同时受浙东学派思想的影响,在建筑符号的运用与表达、装饰艺术风格与手法上又呈现出浓厚的浙东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东宁波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水

宁波地处浙东宁绍平原的东部,近邻东海,东与舟山群岛隔海相望,北濒杭州湾,南与台州相连,境内有四明山和天台山两支主要山脉,余姚江、奉化江、甬江自成一系,奔流不息,汇入东海,孕育了这里7000年的河姆渡文明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形成了具有宁波地域特色的文化,也形成了这里具有独特风格的民居建筑。

一、聚族而居,宗法制度的缩影

宗法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浙东地区传统村落的“聚族而居”就是一个典型的血缘宗族相聚而居的聚居地,尊礼、循礼的观念也直接反映在民居建筑中。宗法社会的最主要表征之一是祠堂体系。宁波祠堂一般采用严格的轴线对称布局,院落空间由数进建筑构成,一般包括大门、仪门、正厅、后寝等,有些祠堂还在后部设置花园。祠堂的正厅亦称享堂、祭堂,是拜祖先、举行祭祀仪式及宗族议事之所,后寝为安放祖先牌位和悬挂祖先画像之所,正如清初宁波籍经学家万斯大在《学礼置疑·宗法》中所云:“统族人以奉祀也,祭已德之祖,而收见在之族”之意。

宁波地区古村多保留了较为完善的祠堂特征建筑及与此相关的一套完整伦理体系。如市级历史文化名村韩岭村,数姓氏共居,百户以上的主姓氏,各建祠堂和堂前,其它各姓氏在10户以上者,可以各建堂前;其余未定居的杂姓氏,加入“聚姓会”后也可建堂前。现村中依然留有金氏大宗祠、孙氏思本堂、郑氏崇德堂、孔家堂前、凌家堂前、周家堂前等,显示出家族文化的痕迹。随着时代的发展,类似韩岭这样保存完整家族文化遗存的村落已较罕见。

二、相地布局,浙东学派与风水观的影响

1、“浙东学派”的影响

浙东的学术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宋时的“永嘉学派”、“金华学派”,便是清代浙东学派的先驱。清初以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等为代表研究经学兼史学的经史学派,形成了在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浙东学派”(因这些代表人物均系浙江东部故名)。这个学派在宋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史上占有主导地位,对近代中国也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

浙东学派,是浙东地区发达的商品经济和中华民族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相结合的思想成果。明朝末年,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地区已初露端倪,商贸繁荣,经济发达,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正是在此基础上,黄宗羲等一批具有经世精神的浙东知识分子开始依据市民社会的生活规则来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和程朱理学,竭力反映“士、农、工、商”的利益,形成了对于后世具有重要影响的浙东学派和启蒙主义思潮。

在公私观念上,浙东学派认为,“公天下”就是能使老百姓“各得自私、各得自利”的天下;在经济观念上,浙东学派以“切于民用”为标准,揭示了“工商皆本”的合理性;在“富民”观念上,浙东学派主张民富先于国富;在“义利”观念上,浙东学派反对空谈义理,主张义利统一。

浙东学派的这种公私观、经济观、富民观、义利观,由于切合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因而从明清以来一直对浙东社会有深刻的影响,而强调个性、个体、能力、功利、注重实际也成为浙江人文精神的重要表征。反映在民居建筑中,可既有传统儒学的影响,而在建筑的细部构件的使用上,反映了浙东学派“经世致用”的思想,这在其它地区的民居还不多见。

2、风水观的影响

风水理论对中国建筑文化乃至传统的社会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风水理论中虽然不乏封建迷信内容,但也包含了地理、气象、景观、生态、心理、建筑营造等内容,其理论体系和环境观对传统民居建筑有着直接影响。

宁波地区以平原为主,水系发达。过去的交通主要靠水运,因此村落多依水而建,自然地形成了沿河带状布局,有的在河一侧,有的夹河而建。房屋相互毗邻,朝向多依河而定。河边设有不少公用或私用码头、河埠。建筑也往往做成骑楼或廊棚形式。许多古村落的选址,十分讲究风水,认为风水好坏关系到村落及宗族的兴衰,“卜其兆宅者,卜其地之美恶也,地之美者,则神灵安,子孙昌盛,若培植其根而枝叶茂”。这与风水所强调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的和谐,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基本是一致的。

民居是村落最主要的构成因素,民居的朝向、形式、布局及相互关系几乎都受到风水观念的影响。在宁波民居中,风水的趋吉避凶处理手法,主要表现在迎合、避让、符镇等方面。绝大多数传统住宅都呈规则方正的合院布局,少有不规整的宅基,迎合了风水中“屋式要四周端正整齐,不可尖偏斜”之说。

风水中门在相对位置上的禁忌众多,使得住宅组群相互关系受到制约和影响。传统住宅中对比自己高大或凌厉的建筑,往往在门上挂镜,射其形,与之抗衡,或挂虎头牌,表示威武以压倒对方。门在风水中具有特殊的精神意义,阳宅中“三要”和“六事”都有门,门的修造受到种种禁忌,民居中的斜门和永不开的门都是吉凶观念的具体表现。

符镇是风水中避凶的主要方法之一,实际上也是一种重要的装饰手法。“若宅兆即凶,又岁月难待,惟符镇一法可保平安”(《阳宅十书》,论符镇),在宁波一带都是如此。此外,更多的是在门上画阴阳八卦、安尖叉等符镇,以及吉祥物、吉祥语等装饰图案,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获得精神上的寄托。东钱湖陶公村某民居,门楼上设八卦图,户门斜开,朝向震位。八卦图意为神通广大,震慑邪恶,门的开法则意味紫气东来,取吉祥之意。

三、因地制宜,院落空间富有特色

江南民居的合院式是江南宅院院落空间的重要特征,其形制是将四周的房屋联结在一起,中间围成一个小天井。宁波地区民居的院落空间具有如下特点。

1.“天井院”式

“天井院”式住宅的产生与江南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有很大关系。江南人口稠密,多丘陵,耕地少,因而建房屋宅院时尽可能节约用地,三面或四面的房屋都建两层,同时由于夏季湿热,冬季阴寒,由三面或四面二层房屋围合成一个高而窄的天井,这种设计有利于内外空气对流及冬暖夏凉的效果。

天井院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由三面房屋一面墙组成,正屋三开间居中,两边各为一开间的厢房,前面为高墙,俗称“三间两搭厢”;另一种是四面房屋围合中间的小天井,俗称“对合”,“对合”的正房称上房,隔天井靠街的称下房,大门多开在下房的中央开间。两种天井院都以堂屋(正房一层的中央开间)为住宅中心,它的开间进深大,前面一般不设门窗和墙,与天井直接相通,利于采光和通风。

2.四水归堂

天井的面积不大,宽度相当于正房中央开间,长只有厢房开间大小,加上四面房屋挑出的屋檐,天井漏天部分狭小,这种高窄天井的设计,具有近似烟囱效应,有利于排除房宅内的污浊空气。天井还起着室内采光和聚集雨水再通过地沟排水的作用。

3.高墙窄巷

除以上单一的院落外,实际上大户人家宅院往往是包括几个天井院的大院落,把若干个“三间两搭厢”和“对合”组合连通。天井院之间为防止火灾蔓延,都将山墙建得高出屋顶,山墙呈错落的阶梯形,称为封火山墙,成为屋顶形式的重要标志。这样一个个天井院紧挨相靠,有条条街巷相连江阴建筑风水,形成村落中的支路,街巷与村中干路相通,构成“鱼排式”路网骨架。出于节约用地的考虑,街巷多狭窄,由山墙限定巷道空间,高墙窄巷成了天井院村落住宅群体的典型形态。

四、匠心独运,丰富的建筑装饰艺术

宁波地区民居的装饰艺术,无论是“三雕”(木雕、砖雕、石雕),还是壁画、彩画,都匠心独运,各具特色,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砖雕精品多见于门楼,石雕多见于石窗、石鼓、抱鼓石、栏杆柱头、栏板、石阙、雀替等,木雕多用于斗拱、封板、栏板、木窗、木门、柱头等。其中尤以木雕工艺最为突出。

木雕在宁波传统民居建筑中有广泛的运用,从梁架、檩条到斗拱、驼峰等大木构件,从门窗、栏杆到牛腿、雀替等小木装修,随处可见构图饱满,层次丰富,繁而不乱,富有立体感的精美华丽的雕刻。雕刻的内容有花卉、飞禽、走兽、人物、山水、植物及几何图案等。无论是建筑上的斗、拱、昂、梁、雀替、牛腿或隔栅、门扇、窗扇,还是家具的细部装饰中,都体现了浓郁特色。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初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宁波朱金木雕。

宁波是中国朱金木雕的主产地之一,因此宁波产的朱金木雕又称“宁波朱金木雕”。宁波朱金木雕至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源于汉代雕花髹漆和金箔贴花艺术,属彩漆和贴金并用的装饰建筑木雕。

宁波朱金木雕,构图饱满,内容多是喜庆吉事,民间传说,画面充实,丰富多彩,形成宁波自己独特的地方风格。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所谓的“京班体”,画面以“热闹喜庆”为主,取材于戏剧场面,人物题材多取自京剧人物的姿态和服饰,故称“京班体”。它造型古朴生动,刀法浑厚,金彩相间,绚烂富丽,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实用性。

在宁波地区的宁海、鄞州、慈溪、余姚等地的民居中都保存了许多精美的木雕艺术精品。明代以前,由于工具的限制,雕刻作品的形象多严谨生动,线条粗犷、豪放。而清代以后,木雕工具迅猛发展,木雕的彩绘技术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二者充分结合,木雕开始呈现出华丽、精致,更富艺术感染力。

浙东宁波民居砖雕、石雕雕刻细腻,造型生动,艺术价值较高。雕刻门楼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有“八仙过海”、“太公垂钓”、“将相和”等,内容非常丰富。如月湖叶氏住宅门楼雕刻技法娴熟,是地区晚清民居建筑中的砖雕代表作。

五、注重细部,建筑形式多样

宁波地区明清时期传统住宅均为一、二层建筑,直至约民国时期,才出现三层住宅。由于气候湿润多雨,早在七千年前的宁波余姚河姆渡聚落,先民们为防潮、防洪、防野兽及虫害的侵扰,就创造了架空底层的干栏式住宅,人们生活歇息在楼层,底层圈养牲畜。楼层的变化体现出远古干栏式住宅居住习俗的传承以及变异。

慈溪名鹤、东钱湖等古镇,还保留了明清时期滨水历史街区及传统的临水民居建筑。

结构形式上较为简洁,一、二进的普通民宅,多采用穿斗式,大户宅院则多四、五进,一般为抬梁式为主;屋顶形式以封火硬山居多,采用各种变化的马头墙,错落有致;厅堂前后廊常做成卷棚轩,形成卷棚顶,形式多样。

主体构架多用木材,如梁架、柱子(有少数檐柱用石料)、楼梯、楼板都是木构,围护墙多用砖砌筑。室内地面有用条石、砖铺墁,或三合土夯筑,天井地面用石板、卵石铺砌或泥土地面,做出排水沟。重要建筑如祠堂、规模较大的厅堂其明间四棵金柱分别用柏木、梓木、桐木、椿木四种材料制成,谐音“百子同春”,取吉祥意。

六、结语

浙东宁波地区的传统民居,与江南苏、皖民居在不少方面有共同之处,如传统聚落深受风水观念影响,建筑多两层合院,粉墙黛瓦,天井较小,厅堂用材粗壮,注重装饰,从大门门楼到室内隔扇漏窗,从梁架节点到基础勾栏,无不精雕细凿,同时受浙东学派思想的影响,在建筑符号的运用与表达、装饰艺术风格与手法上又呈现出浓厚的浙东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江阴建筑风水,成为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源自《城乡建设》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