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莫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先秦文化以自然为植心,研究自然的规律毗及由自然内部引申出万物的条理和秩序;以自然论人生,“天人一理”讲感通;由天道而归于立人道,而天道之仁.即表现于自然,自然之理与做人之理同一。法则自然成为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研究先秦文化中的自然观,对于今天倡导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关键词】先秦文化;自然观;天人一理【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7)08—0057一04康秀娟(1959一),女,鲁东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关系学、环境问题。(山东烟台)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最盛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之列。据《尚书尧典》说虞舜“堙于六宗”。所谓六宗,即自由开放的时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春秋群“天宗三,日月星也;地宗三,河海岱也”。《礼记祭法》贤,战国诸于,去殷周之为远,极学术之异变,九流并出,中有“山林川谷丘陵周易天地观,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日神”;万马齐鸣.人才之齐,后世无有。”“”’这句话概括了这先民之所以要广泛地崇拜自然,这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一时期思想文化鼎盛之况。无独有偶,德国哲学家雅斯和人们的认识能力有关。
他们不可能明晰地理解自然现贝尔斯也认为,先秦时期属于人类发展史上的轴心时象与人的关系,只能被动地、盲目地观察自然。自然崇拜代.是人类思想史最为激动人心的时代。先秦文化奠定实际上是万物有灵观念的结果。他们认为在自然的背后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其中对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有某种神性的东西支配着时空中的一切。人们崇拜自研究与关注表现出中国人民的极大智慧。然,是希望自然按一定规律发展,阳光普照,雨水滋润,草木茂盛,牛羊肥壮,人们生活安康。一、古人对自然的崇拜殷商时代崇拜的自然神包括天神与地神,天神有日大自然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又因其不可风云雨,地神有山河社方。商朝初年,汤在位时发生了7拒的伟力、极端的严酷性和神秘性令人类祖先折服和年大旱,汤举行了隆重的向天神祈雨的活动。《帝王世纪惊恐。原始先民们对高山太川、洪水猛兽一方面感到畏集校》第四中记载:“汇聚汤自伐桀后,大旱七年,殷史卜惧和神秘,另一方面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富有好感和依附性,于是形成了“万物皆有灵”的自然崇拜。先民的请自当。”’汤王当时为了求雨,宁愿焚烧自己。商朝末自然崇拜对象很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不在崇拜年,周武王伐纣,在洛邑(今河南洛阳市以西)的盂津,连57万方数据江西社会科学2007续十几天雨雪交加,武王在姜尚的导演下,敬神祭天,到应。
”这就是物物之间的感应。《尚书泰誓》说:“天视自我甲子这一天,突然发晴,武王在牧野誓师并且打了大胜民视,天听自我民昕。”这是天人之间的感应关系。《周仗。自然在这里似乎显现了“神灵”。易》将天、地与人并称三才,认为自然界是一大天地,人古人崇拜的自然主要包括川土石、飞禽走兽等在是一小天地。天人之间,在生理、心理的诸多方面存在着的物质世界,这使先民用较多精力关注自然界的变内在联系,借天例人,推天道以明人事,这就是“天人一化,这是人类由文化初级阶段向文化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现象,尽管有些迷信的成份,但却是人类揭开大自然古代“天”的涵义主要有两种,一是人格化的神.即神秘面纱的基础环节。如人们对日往月来、星辰出没、天主宰之天;二是相对于地面的上空,即自然之天。中国传体运行的秩序十分重视,遂寄情于上,并按天体运行加统文化对“主宰之天”的看法,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的过以安排。在《夏小正》、《月令》等书中均说明一年各月节程。老子和庄子等从“天”的自然属性上对“天”做了解气如何、主神如何、此时自然动植物如何,人应当如何与释。在老庄的体系中,把“天”理解为“自然之天”。所谓之配合,等等。对日月的尊重,使得民间生活中,每日晨“自然之天”,既包括各种自然现象,又包括自然现象及昏,或每月的初一、十五.皆需祭神。
过年过节总不忘祭.事物客观存在的、不受外力制约的、天然的本性或状奠逝去的亲友。瓦月初五纪念屈原,到水边划龙舟,乃忠态。天道自然无为而有为,这是天道存在的方式,也是其君爱国之意;七月初七望天星,培养人的天长地久之爱生命力所在。因而道家反对儒家把“天”赋予仁爱的道德情意识;七月十五祭祖先;八月十五中秋裳月,使人神志意义,而使生命返归于自然的本真.达到自然主义的“天清明,月叉象征人生的圆满团圆,清明为惠、团圆为福,地与我为一”的和谐思想境界。《老子》七十五章云:“天则为福惠双修之意;九月九日上I山避人间之灾难,使人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有临高超越而阔达之胸襟;过年守岁,迎新年之万象更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新。在一年中的不同节日.人们分别到郊野、水边,望星、道,道法自然。””“M’都是这种自然之天思想的体现。赏月、登山、守岁等都是对自然的崇拜和亲近。自然之“天”的意义包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先秦时期儒家的哲学里,智、仁、德、义、道、法、正、自然界所产生的;人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自然察、善、志等均来自自然。孔子日:“知者乐水,仁者乐界普遍规律与人的道德原则是一致的;人生的理想是天山。
知者动,仁者静。”(《沦语雍也》)。在回答子贡“君人和谐,人与万物应该“并肩而不相害”。子之所以见大水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周易文言》云:“夫大人者。与天镜之德,庄子也;于水观其泉源混混,不舍昼夜,放乎四地合其德.与日月台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海,如性德之流行者,孟子也;于水观其明察须眉平中准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象辞上传泰卦》中之德者,苟子也;法家之言法,亦取水平之义。可见古人说:“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对生命之水的赞美与热爱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左右民。”意为君王应据天地四时变化之规律,治理民众。《周易》的天人观,既没有过分强调自然因素,也投有二、“天人一理”的自然观偏执于人的能力,而是兼顾两者的和谐,其精髓在于倡在先秦文化中,不论儒家、道家或墨家,也不论哲导效法天地之道。《易经》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学、文学或艺术,都把天地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一部分,要根据“天地之宜”安排生产活动,使人与自是其中的一部分.从而表现出对自然的深切关爱与亲然相互协调一致。应当“顺乎天而应乎人”达到天人的协近,把自然看作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或共鸣的有情宇调。
应当说《易经》实际上是以朴素的方式提出了天人关宙。《吕氏春秋应同》记载:“类同则召,气同则合,声比而系的一个比较全面、辩证的关系。万方数据先秦文化中的自然观孔于提倡“天命论”,认为自然、天命是不可抗拒的,要自然供给力量。自然是人生的“净化教育”,自然是人孔子讲:“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强调效法自生力量的源泉。人生一切的境界,在自然中间都可以找然。老子讲的“道”就是自然规律,认为自然总保持均平出与之相当或相符合的象征。如说人生有刚有柔周易天地观,自然 调和的状态,人道席取法天道。老子主张“见素抱扑”回 事物也有刚有柔;人生有优美壮美的性格,自然也有优 归自然。庄子主张“不以人心损道”、“无以人灭天”,认为 美壮美的景象。不但个人是这样,整个民族也是这样。一 人应顺应自然。孟子认为“知其性则知天矣”。“天人一 个民族的性格,也常常在自然界的事物中间得到反映和 理”体现了中国的世界观传统,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 象征。在中国北方.山水雄伟,而民性亦刚直;南方风物 展,崇尚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在强调人与自 秀丽.而民性也温和。 然和谐统一的同时,也强调了客 观的唯物主义。苟子就 自然是人生的本源,自然是全体,人生只是部分,人 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是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的。
“天 类要与自然合而为一,精神才有安顿,不然就象天涯游 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子,漂泊东西,永无休息之所,所以人应法天,人应返 儒家的天地观,充满生机讲究其德,如《礼记》中言: “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以上的“天人一理”观至少包括了三层意思:其一, 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天地温厚之气,始于东北,而盛 天主宰自然与人类社会,进而“尊天”与“敬德”相统一。 于东南.此天地之盛德气也,此天地之仁气也。”《乐记》 其二,天人一体,构成完整的系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 日:“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这里,“儒家言 与我为一。”天人共生共荣。其三,人应遵循自然规律,法 天.则具生生之德,天生物而其生德即复真内在于物,而 则自然,从而达到天人和谐。“天人一理”思想是中国文 使其所生.更成能生,生生不已,而亦成其生生之德、存 化巾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值得把握和 ”在《易经》里每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互继承的经典。 感通,以使新事物生生不息,并生起事物 之德性。白然界 生机洋溢着充实而相续的生化历程和宇宙富有日新的 三、承天道归于立人道 大业盛德。
人的自然桌性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 因此,人应该贯通、超越“天一人”、“物一我”的界 按照“道”原则修养叫做“教”。《中庸》讲:“天命之谓性, 真正实现“天人一理”的境界。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 庄子在《齐物论》中讲:“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 (m).天地万物与人是统一体,密不可分,人与自老子说:“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 然合一会产生愉悦感。这里,自然是指具体的、有机的、 (n“’依归于道的人,与道合一;依归于德的人,人耳目,启人心智,慰人灵魂,是与人类精神相同的。孔 与德合一。修道必须修德。 子回到自然,可以说是孔子